关于二战的疑惑,这些二战历史也许你会感兴趣!
冲突宛如一场棋局,政治领袖与野心家们往往轻率地开启战端,却未曾料及代价之沉重。回顾一战与二战,那些野心家们均承受了巨大的损失。然而,关于二战的谜团依旧众多。今日本着揭开这些历史疑云的目的,让我们共同回顾二战中的若干关键事件,或许其中某些内容将激起你的兴趣。
谁打响二战第一枪?
“立即丢弃电话,返回德国边境!”然而,此时一切已为时已晚。六天后,即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,战争终于爆发。
2、针对欧洲的“黄色计划”不幸遭遇泄密,罪魁祸首竟是一名少校!
在二战的初期阶段,英法两国采纳了绥靖策略,并在签署《慕尼黑协定》后,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急剧膨胀。随着他与智囊团的策划,进攻下一个国家的“黄色计划”应运而生,其中详细记载了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蓝图。然而,这个计划因一次意外的泄密而暴露于世。泄密者并非有意为之,而是名叫赫尔姆斯·瑞恩伯格的少校。瑞恩伯格在驾驶一架轻型德国飞机沿比利时领空飞行时遭遇故障,被迫降落在比利时境内,随即被比利时士兵发现并带至当地军队总部。在总部,瑞恩伯格请求与德军使馆通话,正当比利时相关人员拨打电话之际,瑞恩伯格将藏于大衣口袋中的一摞文件抛入火炉,意图销毁军事机密。恰巧,一名名叫艾米利欧·罗志的上尉推门而入,眼见此景,迅速伸出手从火炉中取出尚未燃尽的纸张。尽管“黄色计划”遭到泄露,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。希特勒稍作修改后,仍顺利推进原计划,随即发动对法国的进攻,迫使法国投降。
墨索里尼的下场比希特勒还惨?
墨索里尼无疑被视为希特勒的楷模,其进军罗马的行动深深影响了众多欧洲人士,其中包括了希特勒本人。希特勒曾模仿墨索里尼的行事风格,甚至一度身陷囹圄。幸运的是,他仅九个月便重获自由。然而,墨索里尼在二战期间亦曾入狱。1943年,希特勒派遣人手将关押于大萨索山的墨索里尼解救出来。可以说,墨索里尼对这位“小兄弟”的恩情感激涕零,心甘情愿成为希特勒的先锋,因此在意大利北部设立了傀儡政府。
直至1945年4月25日,墨索里尼察觉形势已不可挽回,遂与情妇佩塔奇一同逃离米兰,逃往瑞士。不幸的是,他们在途中遭遇了意大利游击队的拦截。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,墨索里尼及其情妇被秘密处决。最终,他们的尸体被游击队带回米兰,暴露在广场之上,任人践踏,可见民众对其痛恨之深。总之,墨索里尼的命运比希特勒更加悲惨,其尸体更是多次被盗,几近被肢解。直至1957年,经过数十年波折,墨索里尼的尸体才得以安葬。
4、一场未遂的刺杀行动,竟使五千余无辜百姓无辜受累!
二战的历史长河中,关于刺杀希特勒的尝试,说法不一,有的记载称有13次,有的则说是15次。然而,不论具体次数如何,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次刺杀行动,无疑是那位名叫施陶芬伯格的上校所策划的。看过电影《刺杀希特勒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,施陶芬伯格上校实际上拥有三次刺杀希特勒的机会,但都因戈林和希姆莱的缺席而错失。其中一次,他特意将一瓶红酒赠予了与希特勒同乘一架飞机的将军。然而,这位将军并未在飞机上饮用这瓶酒,因此,希特勒乘坐的飞机得以幸免于难,并未发生爆炸。
第二次刺杀行动发生在1944年7月20日正午时分,地点位于一处被称作“狼窝”的隐蔽之所。施陶芬伯格上校将一枚重达1950克的炸弹巧妙地藏匿于公文包内,并将其放置于指挥所内,紧邻希特勒所坐的会议桌下。然而,陆军副参谋长豪辛格不慎将公文包的位置移动了,而豪辛格本人也是刺杀希特勒阴谋集团的一员,却对此一无所知。若他当时意识到那是一枚针对希特勒的炸弹,恐怕希特勒在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爆炸中早已命丧黄泉。但命运之神似乎格外眷顾希特勒,他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。随后,希特勒下令抓捕了超过5000名嫌疑人,包括施陶芬伯格上校、斯蒂夫将军、特里斯克上校等人,并将他们全部处以极刑。此外,此次事件还牵连了德军内部的一些高级将领,如被誉为“沙漠之狐”的隆美尔将军和瓦格纳将军等。
为何日本惹美国人?
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启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。直至1941年,尽管日本在中国战场持续作战五年,却未能完全征服中国。同年12月7日,日本出其不意地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——珍珠港。尽管日本实际控制了亚洲大部分地区,但所谓的“大东亚共荣圈”并未真正实现。这一行动似乎受到了德国对苏联攻势的启发,日本试图以弱胜强,此策略或许并非全无可能。
1895年的甲午一役,清政府败于日本之手,紧接着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,沙俄亦告失利。自此,日本在亚洲横扫无敌,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野心。他们自诩,既然亚洲两大帝国都已败落在我等小日本之下,还有何人能令他们惧怕?
二战爆发后,日本深知美军终究会加入战局,只是时日尚待。自1941年7月2日美国对日本实施制裁以来,日本便着手展开报复,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,意图将美军的军事力量扼杀于萌芽之中。于是,在1941年12月7日拂晓7时55分,日本对美军珍珠港的偷袭行动揭开了序幕。遗憾的是,美军的几艘航母恰巧不在珍珠港,这一情况为美军日后反攻日本、保留实力提供了契机。然而,日本未曾料想,美国的生产力竟如此迅猛,最终被核武器的威力所震慑。